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九届亚太听力言语语言国际大会在广州召开

【来源:第九届亚太听力言语语言国际大会在广州召开 | 发布日期:2015-10-12 】

    10月11日上午,由亚洲太平洋地区听力言语语言学会主办的第九届亚太听力言语语言国际大会之听力学教育专场论坛在广州市颐和山庄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主任、著名听力学专家郑亿庆教授、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部长杨惠玲、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副主任杨海弟副教授应邀与会,郑亿庆教授主持论坛。
    本场论坛以“听力学本科教育”为主题,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听力中心郑芸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黄治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陈雪清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徐飞主任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杨海弟教授组成主讲嘉宾团,相继介绍各院校的听力教学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主任郑亿庆教授主持论坛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科技部杨惠玲部长(右一)
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副主任杨海弟副教授(左一)应邀出席论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芸教授发表讲话,以“对中国听力学教育的思考”为题,从“为什么要谈教育”、“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郑教授指出,听力学人才市场的供不应求是我们发展听力学教育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既能满足患者、医院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培养的不止是临床一线的人才,更是能够从事听力与语言康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才。培养人才要注重继续教育,确保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不落伍于国际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相关学科人员的再教育,使听力学工作得到理解、支持与配合。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黄治物教授与在场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听力学教育中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他认为听力学与言语是分不开的,两者结合则有更广阔的前景。听力与言语的结合是当务之急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特殊学科,听力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听力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听力行业在中国被严重地低位化。而如今,听力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培养多元化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陈雪清主任代表首都医科大学对听力学本科教育项目做介绍。早在1993年,全国第一个听力学教育项目就诞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陈主任从整个听力学本科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该项目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做了详细介绍。谈及听力学未来的发展,陈主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增加听力师数量的培养,实现听力学教育多元化发展;二是以职业定位为导向,使听力师职业规范化发展;三是注重实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听力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活动融于实际,运用科研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徐飞主任就“听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一题与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与分享。他从听力学的发展历程,培养目标和听力学专业的核心能力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徐主任认为,听力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听力设备应用技能、听力学论断技能、听力与言语康复技能、助听设备验配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及听力学综合能力。听力学教育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强基础重创新,校院企三联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设计、就业方向和学科发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杨海弟教授就“听力言语科学系的设置与归属”作主题发言。杨教授首先对听力与言语科学的职业分布情况和社会认知现状进行分析,鼓励在场国内外专家加大对听力学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办学招生和听力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杨教授列举了美国和国内几所高校的听力学专业归属,进一步论证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杨教授表示,未来嗓音与言语康复专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支撑听力学教育事业,促进听力与言语科学的发展和壮大。

(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供稿  文/苏静娜  吴丹莹  图/吴丹莹)
责编:沈美辰 李波